婚姻的悲劇與重塑
剛結婚的這段日子,被稱為“蜜月”。這時候,如果兩人之間獲得性生活方面的和諧,一切困難都被遺落在沉迷陶醉之外。
這是男子犧牲他的朋友,女子犧牲她的嗜好的時期,在羅曼·羅蘭的名著《約翰·克里斯朵夫》中,有一段關于新婚女子很真實的描寫,說這女子“毫不費力地對付抽象的讀物,是她在一生中任何別的時期都很難做到的。
就像一個夢游者,在屋頂上散步而絲毫不覺得這是可怕的。隨后她看見屋頂,可也并未使她害怕,她只是自問自己在屋頂上要做些什么,然后她又回到屋里去了”。
不少女人在很久之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屋子。她們努力使自己不要成為自己,可是這努力使她支持不住。她們想著:
——我想跟隨他,但我錯了。我原本不該這樣做的。
——男人呢,覺得充滿幸福,幻想各種危險的行動。
——我很愛我的丈夫,但他住在一個島上,我又住在另一個島上,我們都不會游泳,于是兩個人永遠不見面了。
薩特也曾說:“有時兩個人過著同樣的生活,而且彼此相愛,但雙方都覺得非常陌生!”
有時候這種情形更為嚴重,從相互間的不了解中產生了敵意。人們可能看到,有時在飯店里,一個男人,一個女人,坐在一張桌子前面,靜悄悄的,且含敵意,互相用批評的眼光注視著對方。試想這種蘊藏的仇恨,因為沒有一種共同的言語而不能傾訴,晚上必是同床異夢。
我很愛我的丈夫,但他住在一個島上,我又住在另一個島上,我們都不會游泳。
這是婚姻的悲劇嗎?不是有許多幸福的配偶嗎?當然。但若除了若干先天形成的奇跡般的和諧之外,幸福的夫婦,只因為他們不愿任憑性情支配自己而要努力追求幸福的緣故。我時常會遇到年輕人或年紀更大一些的人,在將要結婚的時候,因為懷疑躊躇而來向別人咨詢:
——我應該結婚嗎?訪問者問。
——你對于你所選擇的對象愛不愛呢?
——愛呀,我特別喜歡見到他(或她);我不能沒有他(或她)。
——那么,你結婚就可以了。
——是啊,但我對結婚這事有些躊躇……因此而要放棄多少可能的幸福也確實可怕。
——那么你還是別結婚了。
——是啊,可是這老年的孤寂……
——天哪,那么你還是結婚吧!
這種討論是沒有結果的。為什么?因為婚姻本身(除了少數幸或不幸的例外)是無所謂好壞的,成敗全在于你。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你的問題,因為你在何種精神狀態中預備結婚,只有你自己明白。“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,而是等待你去做的事。”
如果你對結婚抱著像買什么彩票的念頭:“誰知道?我也許會中頭彩,獨得幸運……”那是空想而已。真的應該像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時那樣的想法才對。丈夫與妻子都應該對自己說:“這是一部并非要寫作而是要生活在其中的小說。我知道我將要接受兩種性格的差異,但我要成功,我也一定會成功。”
假如在剛結婚時沒有這種想法,便不是真正的婚姻。
《圣經·舊約》的教訓說,結婚的誓約在于當事人雙方的約束,而不在于教士的祝福,這話說得很正確。如果一個男人或女人對你說:“我要結婚了……什么?試試……如果失敗,也就罷了,總還有安慰的辦法或者是離婚也行。”這時切勿遲疑,勸他不要結婚。
因為這不是一樁真正的婚姻。即使具有堅強的意志,熱烈的情緒,小心翼翼的謹慎,還是誰也不敢確有成功的把握,尤其因為這件事的成敗得失不僅僅關系到一個人。但如果開始的時候就沒有信心,那么這樁婚姻必然失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