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們的愛情真的是真愛嗎?
愛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愉悅情感,任何人,不論自身成熟程度如何,只要投入即可。我想為讀者證明,不努力全面發揚個性,不培養出創造力,而嘗試去愛,一定會失敗。我想證明,愛另一個人,卻不能懷著真誠的謙卑,懷著勇氣、信任和自律去愛鄰人,這樣的愛不會令人心安。一種文化,如果謙卑、勇氣、信任和自律等品格變少,愛的能力就極難得到全面發展。每個人都不妨問問自己,究竟認識幾個真有愛的人。
愛是藝術嗎?如果是,那么,若想掌握這門藝術,就得學習,不能偷懶。相反,照另一個看法,愛只是一種愉悅的情感,體驗它純屬偶然,時來運轉,愛就“從天而降”。毫無疑問,今天絕大多數人持后一種觀點。但是,這本小書主張愛是藝術。
并非眾人覺得愛不重要。恰恰相反,人們渴望愛。講述愛情喜劇與悲劇的電影數不勝數,媚俗情歌成百上千,但是,幾乎沒有人認為必須學會愛。
這種奇特態度的基礎是些成見,它們要么獨自、要么協同支持這種態度。絕大多數人認為,愛,首先是自己被人愛,而不是愛人,不是培養愛的能力。由此得出結論,愛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被愛,如何變得可愛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人們選擇不同的路徑。一條路,是在社會地位許可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成功,謀求最大的權力,贏得最多的財富,男人特別愛走這條路。另一條路,女士特別喜歡,就是借助濃妝艷抹和華冠麗服之類讓自己魅力超凡。還有一條路,男人女士都愿走,就是優雅得體,談吐風趣,熱心助人,謙虛謹慎,和藹可親。這些使人可愛的品格,也助人成功,“贏得朋友,影響他人”。其實,在我們這個文化氛圍中,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可愛,不過是招人喜歡與具有性魅力的混合。
我們全部文化的基礎,是以購物為樂,是認為交易讓雙方都覺得劃算。臨窗觀貨,凡是能用現金或分期付款支付的,統統買下,那種刺激,是現代人的幸福源泉。他(或她) 看待他人,眼光近乎看待商品。男人追求有魅力的少女,女人追求有魅力的男人。人們心目中的“魅力”,就是一束優美品格,招人喜愛,走俏于人力市場。至于到底什么讓人特別有魅力,則取決于時尚,不論從身體角度看,還是從精神角度看,都是如此。
在二十年代,少女粗獷性感,抽煙喝酒,被認為有魅力,今天的時尚則要求女性內斂溫柔。十九世紀末和本世紀初,若想被認為有魅力,男人必須野心勃勃,咄咄逼人,今天則必須善解人意,寬宏大度。無論什么時候,好感的產生一般都需要兩個條件,一是人們珍惜某些品格,二是人們自己具備相應的交換品。人人想做交易。心儀的對象應當具備兩個方面。一方面,用他的社會價值觀衡量,他自己是可取的;與此同時,他根據我或明或隱的優點和潛力認為我是可取的。所以,如果兩人在市場上找到了符合自己身價的最佳對象,兩人就會相愛。如同購買地產,這個交易中還經常會考慮到發展力和潛能。我們目前的文化,市場導向壓倒一切,物質的成功最受尊崇,人們以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上通行的方式處理人與人的愛戀關系,實在不足為奇。
人們之所以覺得不需要學習愛,第三個原因是錯誤地把“愛上”這個初始經驗與“相愛”這個永久狀態混為一談。兩個曾經像你我這樣素不相識的人,突然令隔離他們的那堵墻垮掉,緊密結合,感到融為一體,這融合的瞬間,是人生最歡樂、最激動的經驗之一。對于一直孤獨無愛的人,這一刻尤其奇妙無比。心靈突然契合的奇跡如果伴隨兩性相吸和兩性結合,或者由后者引發,會比較容易發生。但是,這種愛本質上不能持久。兩人越來越了解對方,親昵越來越少神秘色彩,直至開始口角,彼此失望,彼此厭倦,初戀的興奮隨之蕩然無存。不過,他們起初對此一無所知。他們認為,他們彼此愛得火熱、愛得“發狂”,證明他們的愛是何等強烈,而事實上也許只能證明他們以前多么孤獨。
在這條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,就是明白一個道理:正如生活是藝術一樣,愛是藝術。我們學其他藝術,例如音樂、繪畫、木工手藝、醫術、工程技術,有一套作法。學習愛的藝術,要遵循同樣的作法。
學藝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。一方面,我們必須掌握理論;另一方面,我們必須學會實踐。如果我要學醫術,那么我首先得掌握有關人體和各種疾病的事實。但是,獲得了這些理論知識,并不意味著我就掌握了醫術。經過長期實踐,我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我的實際行動融匯貫通,變成藝術大師特有的直覺,只有這時,我才算精通醫術。不過,要想精通一門藝術,除了理論和實踐還有第三要素,那就是我們必須把精通這門藝術放在心頭首位,必須認定世上沒有什么比這門藝術更重要。學音樂如此,學醫術如此,學木工手藝如此,學愛也如此。我們前面問,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下,盡管人們在愛上常常一敗涂地,可是很少有人努力學習愛的藝術,究竟是為什么?在這里,我們或許有了答案:雖然我們深切渴望愛,但我們認為幾乎所有東西,諸如成功、名望、金錢、權力,都比愛重要。我們投入全部精力探索如何實現這些目標,對學習愛的藝術卻幾乎毫不用心。